院校交流
落细落实就业指导服务各项工作措施 努力实现战疫情促就业双胜利
日期:2020-06-05 作者: 来源: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立项建设单位,也是一所校企共建高职院校。疫情防控期间,学院挖潜力、拓市场、优服务,创新方式方法,大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截至5月31日,2020届毕业生1399人,已就业1275人,就业率为91.14%,其中到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国企和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就业1019人,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80%,初步实现了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的“双高”阶段性目标,初步完成了战疫情、保就业的阶段性“双重”任务。

一、紧扣全过程精准化,狠抓指导服务促就业

全过程、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是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我们结合学院工作实际,狠抓指导、服务、管理各环节,抓细抓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狠抓指导环节。开设就业指导、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教育等多门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清晰准确进行个人职业定位。在落实毕业生在辽就业政策工作中,指导毕业生充分了解大型民企设备新、人员少、负担轻,生产能力强、规模易于迅速扩大,经营机制灵活、产品销路畅通,但是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紧缺,适宜毕业生快速成长的情况,促进毕业生自愿留辽就业。在做好“一专业一策”基础上,对特殊群体学生细化到“一生一策”,建立特殊群体学生动态数据库,遵循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开展点对点的就业指导,并根据学生就业意愿,为其提供至少3个就业岗位进行选择,确保其能就业、就好业。二是狠抓服务环节。加强校企、校地、行业间的合作,拓宽就业渠道,重点挖掘辽宁省内就业潜力,采取线上、线下招聘相结合的形式,为毕业生举办辽企校园双选会、产业基地专场招聘会、中国石油专场招聘会等大型双选会,以及每年近百场具有行业特色的专场招聘会,满足各专业毕业生不同需求。为提高毕业生与企业供需匹配度,就业部门为企业提供毕业生综合成绩排名动态统计表和所任职务、获得荣誉、取得证书、参加社会实践等综合素质统计表,使企业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努力程度、个人价值取向一目了然。同时,学院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等服务。对不能到校招聘的企业,便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面试,以精细服务回馈企业,激发企业更大的招聘热情。三是狠抓管理环节。安排专人核实毕业生就业数据,辅导员、班主任对其就业状况和思想状态逐一调查摸底;根据毕业生相关数据和就业单位反馈情况,分类统计信息数据,建立全面、精准、动态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切实做到“底数清、去向清、趋势清”。同时,加强就业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毕业生推荐办法、毕业生提前就业管理办法、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及发布制度、特殊群体帮扶办法等,有力保障就业工作有序、规范、高效开展;对未就业和灵活就业中就业不稳定的毕业生实施“召回”制度和建档立卡动态管理,为毕业生提供“离校不离家”服务。

二、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狠抓工作创新促就业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我们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形势,努力推进工作创新,抓活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创新就业指导方式。通过就业信息网发布疫情防控期间就业创业相关政策,更新就业创业知识、求职技巧,与北森公司合作,为毕业生免费开通吉讯测评系统,帮助毕业生开展线上生涯教育、职业测评等工作,做到线上指导“不断线”。二是创新就业服务方式。通过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及时布置工作、发布信息、传递政策。向毕业生和企业公布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联系电话、公共邮箱,随时解决有关就业政策咨询、手续办理、招聘签约等问题,协助毕业生采取“线上受理、不见面办理、办结邮寄”方式办理就业手续。发送《致顶岗实习企业的一封信》,积极联系合作企业收集就业信息,并及时向毕业生发布。与智联招聘合作,举办“2020届毕业生春季网络招聘会”,共156家企业参会,招聘计划7990个,349人投递简历1313份,为毕业生和企业搭建双向选择的空中桥梁。三是扎实做好特殊群体就业工作。制定了《关于做好特殊群体就业帮扶工作方案》和《2020届未就业毕业生返校后帮扶方案》,建立工作班子,制定帮扶措施,深入了解分析特殊群体和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意愿、职业兴趣、具体原因(升学、就业、暂缓就业、不就业等),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指导,力促其充分就业。

三、优化产教融合模式,狠抓人才培养促就业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源头活水。我们积极适应企业需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夯实毕业生就业工作基础。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依托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学院与企业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创新“双元、双线、双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开发基于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信息化课程资源和项目导向教材,实施项目化课堂教学改革和质量评价体系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与辽宁石化职教集团内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招生即招工。二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毕业生动手能力。采用企业真实工艺流程、DCS控制系统和半实物介入技术,按企业生产环境和装置以一定比例缩建而成校内实训基地。在基地引入企业“目视化”和“6S”管理规范,建立与企业一致的门禁、岗检等规章制度;引入企业精神、安全理念,使学生形成过硬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同时,依托辽宁石化职教集团各合作单位,与66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协议,确保每年接纳学生实习并接收部分学生就业。通过参加校内外实训基地学习,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升,近年来,我院在国家和行业举办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参赛队和参赛选手的获奖数量不断增加,获奖等级不断提高。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促就业

就业是“六稳”“六保”的首要任务,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万家幸福。我们认真落实就业工作责任,健全完善就业工作体制机制,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分析研判,压实各部门责任。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实地解决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带队深入用人单位,了解企业发展、人才需求等情况,与恒力石化(大连)有限公司、盘锦北方沥青有限公司、盘锦浩业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深层次校企合作协议,形成领导干部带头抓就业的工作常态。5年来,学院为以上三家企业培养输送了2000余名毕业生,为辽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生产技术人才支撑。在引导毕业生留辽就业同时学院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等百余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为国家重点石化项目输送大批优秀毕业生。近年来毕业生在中央直属企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国家骨干企业就业人数及比例逐年增加。以中国石油为例,5年来,学院为中国石油下属炼化企业培养输送了800余名毕业生。二是推行全员参与就业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就业工作责任体系,形成学院统筹、部门主导、各系主体、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新格局。学院与各系主要负责人签订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各自职责、工作目标、奖惩办法。建立“学院领导包系”“系领导包专业”“教师包学生”的“三包”责任体系,做到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有台账。全体教职工关心就业、宣传就业、推荐就业单位,对在就业工作中表现优异的教职工予以表彰,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