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经验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制度机制,育强双高“双师”队伍
日期:2020-05-12 作者: 来源: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在广东省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考核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一,领军拔尖人才和“双师型”骨干教师数量和质量名列全省高职院校前茅,入选教育部“双师”队伍建设案例……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优质高职院校和国家“双高计划”、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双高”关键,多年坚持“创新建设路径、实现特色发展”的理念和思路,通过人才制度创新、培育机制创新、服务平台创新,在“双师”队伍培育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路。

学校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标兵)人物2人,全国轻工行业先进工作者1人,中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1名,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2人,珠江学者8人(占全省高职院校三分之一);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技术能手、专业领军人才等名师专家70多人次;“双师型”骨干教师(含专业带头人)321名,每个专业至少4-6名“双师型”骨干教师。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高级经理人、能工巧匠等组建了兼职教师资源库,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比为1:1,其中60%以上的兼职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专业技能。

高标准:首创高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丰富“双师”教师素质内涵

学校遵循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律,坚持科学人才发展观,在深入研究高职教师胜任力特征的基础上,制定《“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实施与管理办法》,首创国内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高职教师资格认定和评聘等制度,切实满足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四双”教师任职条件。基于高职教育“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双重”属性,学校明确教师任职的四个基本条件,即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2年企业一线工作经历、一定水平的本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合格测试。四个条件充分体现“四双”特色,一是“双证书”,教师需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高职教师资格证”;二是“双经历”,教师要有“企业经历”和“教育或培训经历”;三是“双素质”,教师应具备“专业素质+技能素质”;三是“双实践”,专任教师必备“教学实践+企业实践”。独特的教师任职条件规定,极大丰富了高职“双师”的内涵。

基于教学胜任力的优胜劣汰机制。学校将教师获得“高职教育教师资格”与“双师”素质认定、任课资质、职称评聘等挂钩,通过对教育教学胜任力的全面考量,实现专任教师的优胜劣汰。截至目前,学校已有600余名专业教师通过“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显著提升,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高地的建设。

严准入:优选企业高层次人才,夯实“双师”队伍结构基础

学校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和《人才类项目管理办法》,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注重从行业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和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企业人才中引进专任教师,重点引进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和核心项目负责人。探索实施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高层次人才市场化薪酬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近年来,面向全国引进高层次人才(含企业高工、博士等)70余人,开展各类人才类项目86项,资助总经费1500余万元。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学校持续推动协同创新型人才软引进机制。以任务为牵引,通过项目合作、建设产业学院、共建大师工作室等形式,聘用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老科学家、校友劳模、技能大师、行业精英、企业技术能手等高技能人才,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共育、共享、共有。近年来,成立了全国高职首个高分子专业“蹇锡高院士工作室”,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院共建工业互联网院士团队产教科融合实践基地、智能制造院士团队产教科融合实践基地,柔性引进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引进珠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

image.png


重实践:实行3+2校企交替工作,推动“双师”专业能力升级

学校认真落实依据《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实践规定》要求,制订《教师专业实践管理办法》,支持和激励教师开展专业实践,提升专业教师适应岗位能力新变化、对接或引领岗位新技术的能力。

制定教师“3+2校企交替工作制度”。把专业实践经历及下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业绩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必要条件,实施“5年一周期全员企业轮训计划”,教师5年内必须2年企业实践经历。将教师在企业开展专业实践、提供技术服务的成效折算成工作量,充分激发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将专业实践与技术服务有机融合,提升专业实践效果和技术服务能力。学校专任教师已2000余人次开展专业实践,无企业经历新进教师100%实现6个月企业实践。

推行“教师专业实践活动手册”管理。运用“互联网+手册”,完善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信息化管理。实施教师专业实践目标管理、过程控制、校企双向考核,保障教师“领着任务去,带着成果回”,真正走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顶岗工作,驻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在为企业创造价值中升级专业能力。

image.png


精培育:独立设置教师发展中心,健全“双师”队伍培训体系

2016年7月,学校在全省高职院校率先单独设置教师发展中心,以激发教师潜能、提高教师能力、追求卓越教学、开展合作交流、服务区域发展为目标,成为集教师培养、服务、晋升、考核、转型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构建“四维三全”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教师发展中心聚焦教师“专业、教学、个人和组织”四个维度,“全周期、全方位、全流程”为教师职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促进教师了专业发展。

“量身打造”个性化教师培训。学校按照每年人员经费总额4%的标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从教师入职起,根据岗位和专业发展阶段不同,为每个教师制定“培训菜单”,开展持续性培训与自我提升活动;组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模块化教学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选派骨干教师开展国外访学研修,拓展国际视野;分批开展“悉尼协议专业认证”等国际先进专业认证标准的定制培训,鼓励教师考取高端企业认证证书。

image.png

  加强“双师型”骨干教师培养。学校修订并实施《关于选拔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实施办法》,采用明确目标、滚动培养、严格考核、强化激励、个性服务的培育措施,强化过程督查与目标考核,培养具备“高职称+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促融合:实施兼职教师建设工程,实现“双师”协同发展

学校根据专业需要与现有专职教师队伍情况,实施“兼职教师建设工程”,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完善兼职教师管理体系,提高兼职教师整体素质,逐渐建立起一支工学结合、结构合理、专兼融合、优势互补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激励能工巧匠进校园。实施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吸引计划,聘请了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24人,创新性开展高层次技能型人才认定工作,共认定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30人,完善兼职教师聘用、考核与激励机制,参照省级高技能吸引计划人才标准发放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报酬。

实施“专兼职互助计划”。推行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四个合作”机制(合作讲授1门课程,开发1个教学资源库,完成1个企业技术服务项目,指导1个学生创新创业),建立专兼教师交流平台,实行“结构专兼结合、培养专兼互助、发展专兼协同”,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搭平台:“三工程”“三平台”,打造优秀“双师”团队

实施“‘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技术服务与科研团队”“创新创业导师团队”3项团队培育工程,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技术服务与科研团队和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承担重要教学改革、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项目,校企共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学校大力引进大师、名师入校,并门设立大师(名师)工作室,创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优秀教师、校友领衔,组建跨界混编教学团队,将真实生产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引入工作室,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打造“寓教于研平台”“教师发展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以点带面,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学校已挂牌建设33个工作室,包括5个校友劳模(大师)工作室、13个名师工作室和15个团队工作室。

image.pngimage.png